顶点小说 > 三国将军本纪 > 第七章 一败涂地曹孟德(说明章节)

第七章 一败涂地曹孟德(说明章节)


  自曹操败北,酸枣联军便缩在酸枣,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。

  曹操埋怨道:“诸君听吾计,使勃海引河内之觽(xī)临孟津,酸枣诸将守成皋,据敖仓,塞轘辕、太谷,全制其险;

  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、析,入武关,以震三辅:皆高垒深壁,勿与战,益为疑兵,示天下形势,以顺诛逆,可立定也。今兵以义动,持疑而不进,失天下之望,窃为诸君耻之!”

  (诸位听我一言,可使勃海太守袁绍率河内郡的部队到孟津;酸枣的各路将领驻守成皋,控制敖仓,封锁頧辕、太谷二关,占据所有险要之地;

  再让袁术将军率领南阳的军队进军丹水县和析(xī)县,挺进武关,威震三辅地区;

  各路大军都高筑垒墙、深挖沟壕,避免与敌交锋,多设疑兵,迷惑敌方,彰明我们的行动是以正义讨伐叛逆,天下速可平定。

  现已以正义召集了各路军队,却瞻前顾后,不敢进兵,天下百姓失望,我本人替你们感到羞耻!”)

  由于曹操已经完全失了势,联军没人同意他的话,还在继续观望。

  见计策不被采纳,曹操离开了酸枣联军,前往扬州募兵(周昂、周喁此时加入曹操),募得千余人投靠了袁绍。

  刘岱:“曹孟德此去无回耶?”

  张邈:“盟主和袁将军尚未动兵,我等新败,安能再战?静观其变便是。”

  ......

  荥阳之败后,联军止步不前,酸枣联军内部更是矛盾重重,后来兖州刺史刘岱更是联合陈留、山阳两郡兵马,击杀了东郡太守桥瑁,而豫州刺史孔伷也于此时病逝,酸枣联军内部动荡不已......

  ......

  豫州。

  鲁阳城。

  袁术大营。

  袁术问旁边的小将:“文台今日可至?”

  孙贲:“叔父遣我先至,大军随后就到。”

  袁术点了点头,小声道:“我听闻荆州刺史王睿,南阳太守张咨皆被文台所杀。何故?”

  孙贲:“荆州刺史王睿、南阳太守张咨遭逢国难,不思为国,克扣军资、不治道路,此忠臣之所为耶?”

  袁术点了点头,没有说话。

  孙贲又说道:“贼臣董卓,裹挟圣意,操控中央,太傅袁隗满门忠烈,遭逢不测,天下莫不思其忠节,故有志之士发于微末,思节之臣不忘旧恩,叔父每闻太傅之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贼臣也,今兴兵北上,一则为国,二则为袁太傅也。”

  袁术这才笑了起来:“文台乃当世之名将,不亚李霍,得文台之助,何愁汉室不兴?”

  孙贲也笑了起来,一切尽在不言中......

  初平元年秋,孙坚前到鲁阳,与袁术相见。术表坚行破虏将军、豫州刺史。术得据南阳。遂治兵于鲁阳城。

  ......

  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后,朝廷派刘表任荆州刺史,当时鲁阳被袁术、孙坚所控制,刘表只能从小路单骑入荆州。

  当时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,贝羽为华容长,各阻兵作乱。

  刘表初到,单马入宜城,而延中庐人蒯良、蒯越、襄阳人蔡瑁与谋。

  刘表问道:“宗贼甚盛,而觽(xī)不附,袁术因之,祸今至矣!吾欲征兵,恐不集,其策安出?”(觽:军队)

  蒯良对曰:“觽不附者,仁不足也,附而不治者,义不足也;苟仁义之道行,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,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?”

  刘表又问蒯越,越曰:“治平者先仁义,治乱者先权谋。兵不在多,在得人也。袁术勇而无断,苏代、贝羽皆武人,不足虑。

  宗贼帅多贪暴,为下所患。越有所素养者,使示之以利,必以觽来。

  君诛其无道,抚而用之。一州之人,有乐存之心,闻君盛德,必襁负而至矣。

  兵集觽附,南据江陵,北守襄阳,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。术等虽至,无能为也。”

  刘表赞道:“子柔之言,雍季之论也。异度之计,臼犯之谋也。”

  遂使越遣人诱宗贼,至者五十五人,皆斩之。

  袭取其觽,或即授部曲。唯江夏贼张虎、陈生拥觽据襄阳,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,江南遂悉平。

  刘表平定荆州诸郡后,也没有与袁术翻脸,反而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,默认了袁术对南阳的统治地位。

  ......

  洛阳。

  徐荣打了胜仗,董卓很是高兴,问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。

  徐荣想了一会,乘机推荐自己的老乡公孙度为辽东太守,以公孙度为外援,牵制袁绍等人。

  董卓同意,便拜公孙度为辽东太守。(后来公孙度割据辽东。)

  ......

  初平元年冬。孙坚率领军队讨卓,在梁东与董卓军徐荣、李蒙部战斗,一触即溃,颍川郡太守李旻被俘。

  孙坚与几十个骑兵突围而去,孙坚经常戴着红色包头巾(汉代武官经常带的叫帻(zé)),这时便脱下头巾令亲近将领祖茂戴上。

  董卓的骑兵争着追赶祖茂,所以孙坚拣小路逃脱。

  祖茂被追得走投无路,于是下马把头巾放在坟墓间的烧柱上,自己潜伏在草丛中。董卓骑兵望见,便将烧柱包围了好几层,等到走近看时,才发现是根柱子,于是离去。

  ......

  为了响应在南边的战斗,河内太守王匡也同时出兵。

  十一月,孟津之战爆发。

  河内太守王匡以韩浩为从事,将兵拒董卓于孟津。

  韩浩的舅舅杜阳担任河阴县令(河阴县属并州五原郡),被董卓抓住了;董卓再派人去招降韩浩,韩浩不从。

  董卓再用“调虎离山”之计,派出一部分疑兵前往平阴县,诈称将渡河攻击。王匡得到消息后,便调动兵马向西增援。

  (陈志《夏侯惇传》裴注引《魏书》:时(韩)浩舅杜阳为河阴令,(董)卓执之,使招浩,浩不从。)

  待王匡军兵力分散之后,董卓率主力直接从小平津渡河,从后方对王匡军进行突袭,王匡军措手不及,一败涂地。

  “孟津之战”以董卓大胜而告终。

  (陈志《董卓传》:(董)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,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,绕击其后,大破之津北,死者略尽。)

  《水经注》:平县俗谓之小平。

  自此,关东联军三路皆败,士气低迷......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孟津之战时间细考:

  陈志《董卓传》是把“孟津之战”放在迁都(初平元年二月)之前,这点是错误的,如前文(“长安劝和”)考证,三场战斗应当在“六月和谈”失败之后,如范书《董卓传》则将“孟津之战”列在“梁东之战”之后,是可取的。

  唯一能确定此战发生时间的史料出自蔡邕的《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》(见《蔡中郎文集·卷8》及《全后汉文·卷71》),这份奏章是蔡邕在“孟津之战”后,给朝廷上书称赞董卓,但是奏章中提及的两名朝廷官员信息有误,被朝廷相关部门发现后,罚了蔡邕一个月的俸禄,于是蔡邕再次上书谢罪,写了这篇奏章。

  在这篇奏章中提到了“蔡邕上书”的时间,推算方法如下:

  《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》:今月十八日,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,屯陈破坏,斩获首级,诣朝堂上贺……丙辰诏书以一月俸赎罪。

  在本文提到了蔡邕上书时间为:今月十八日。

  后面又提到朝廷下诏责罚蔡邕的时间:丙辰日。日历可只当年丙辰在十八日之后只有九月和十一月,因为是冬,所以是十一月。

  (十一月某日)孟津之战→(十八日)蔡邕上贺章→(二十日,丙辰日),朝廷下诏责罚蔡邕。

  PS:书友圈有孟津之战的细考图。


  (https://www.2mcnxs.com/html/book/24/24722/499487365.html)
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2mcnxs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2mcnxs.com